在中超,有严格的准入制度,各方面至少做得都比较规范。而在女超,足协虽然也有一些相应的规定,却执行不力,或者根本就没打算严格执行,而导致联赛水平始终无法提高。“归根到底,就是足协不重视,联赛不规范。从这样的联赛中锻炼出来的球员,能力肯定也有限。以前足协还有个女子部,起码还能管一管。现在,女足这块也没人管了。基础本来就不好,现在是又倒退了。”一位业内人士痛心地表示,连女足联赛都不受重视,重视女足不过是纸上谈兵。
其实,外界诟病女足联赛不职业,主要不外乎几个方面。一是场地;二是食宿;三是组织安排;四是球员收入。几个方面都达不到职业的要求,甚至连以前计划体制的水准都很难达到,在这样的背景下,高喊“振兴女足”,其实完全是一句空话而已。“我们要求真的不高,吃住其实不是主要问题,最重要的是场地要好,女足为什么有那么多伤病,场地条件是有很大影响的。有些赛区的场地就跟菜地一样,一块块的。站着都有可能会崴脚的场地怎么踢呀?有些地方的场地完全是限制踢比赛。”谈及女超联赛的赛区场地,一些队员都心有余悸。“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不行,很多比赛场地简直就和菜地没什么两样。草皮不好倒没什么,就怕上面杂草丛生,下面坑洼不平,一不留神就扭了脚。”一位女足队员这样表示。
据了解,一些赛区的休息室,连卫生间都没有,只能在场上换衣服,有些赛区食宿安排在大学里,住的犹如招待所。马晓旭曾经留洋瑞典,对比起中瑞女足联赛条件的差异,她感慨地说,“其实人家的联赛也不是正规的体育场,但即使场地在山坡上,还是很平整,吃住方面更加不用提了,我觉得中国女足的环境真的太差了。”
训练、比赛条件不行,食宿条件也一样差。近几年女超联赛都是采取10站比赛的小赛会赛制。如此安排,费用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。如果真的实行主客场制,很多球队可能负担不起。但即使是采用分站式的比赛形式,女足的条件也相当可怜。一位业内人士透露,中超球队外出打客场,大多住五星级酒店,在这方面,女足根本没法比,也没想过要去比,“关键是条件也太差了。很多时候,都是4个人一个房间,吃饭就是在食堂,有的就和盒饭差不多,没准哪次没弄好,就得闹肚子。 ”
据了解,每站比赛中国足协向承办地足协会拨付15万的经费,但光裁判、比赛监督一块,都要拿走七八万元的费用,剩下的那点钱去支付场地、交通、安保以及工作人员等费用便捉襟见肘,而每队每人的200元食宿标准,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,也只是最低标准,因此女足联赛食宿以及场地等问题,都与职业联赛的门槛相差甚远,怨声载道自然是在所难免。
关注度降至冰点
女足联赛不受关注不假,但像现在这样备受冷落的确出乎很多从业者的预料。“现在女足已经沦落到没人看的地步了,有时真是想不明白,为什么有一些篮球、排球的大学生联赛都有现场直播,但中国女足的国家队比赛连直播都没有”,一位女足球员在谈及目前女足的关注度时认为,如今的关注度太低,“虽然我们现在处于低谷不如以前了,但最起码的关注应该还是要有的吧?”
中国女足进入职业化后,社会关注重度可谓每况愈下,“以前还有女超联赛,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主客场,还搞过超霸杯主客场赛制,虽然只有六支队参赛,但还有电视转播,足协出面挑一批外援,像选秀那样。那时关注度很高,很多地方愿意接我们的比赛,现在已经很少有地方愿意接我们比赛了。”女足队员表示,与职业化之初相比,现在的女足几乎没人看,这让她感到十分郁闷,“我觉得体育项目是需要展示的平台,在这个平台上选手把最好的东西展示给大家看,如果连观众都没有,那说明这是个很差的平台。”
让足协尴尬的是,每个赛区的联赛,基本上都是冷场的情况居多,人数稍多一些也就几百名观众,采访媒体也是少之又少。难以理解的是,每轮女超联赛的比赛结果,中国足协也不进行更新和播报,如果球队要想了解本轮结束后的名次,还需要通过电话询问其他赛场的赛况。“足协官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消息,一轮比赛结束后谁排名多少谁都不知道,只有自己问。”一位球队官员无奈表示。
更奇怪的是,联赛备受冷落,但国家队的洲际比赛还是有球迷捧场。亚洲杯与澳大利亚的比赛,深圳体育场涌入了近万名球迷给中国队加油助威,以至于不少球员在赢球后喜极而泣。从国字号受热捧的现象不难看出,球迷对女足运动不缺少爱,但联赛受到冷落,主要原因还是足协不作为,缺乏足够的重视,让这项所谓的职业赛事,在不职业的轨道上无序运行,女足联赛被球迷抛弃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。
待遇差怨声载道
女足与男足的生存条件有着天壤之别,也造成了队员与教练关系的倒挂。在中超,除非是那种“球霸”级的球员,基本上没有人敢与主教练唱对台戏。主力与替补之间收入差异巨大,出场比赛就意味着有可能拿到丰厚的赢球奖金,此种情况下,教练的管理工作也比过去容易得多。女足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,在很多球队当中,队员的月薪只有一千多元。赢了一场比赛,中超动辄奖励全队上百万,甚至是数百万。平均到每个主力头上,拿个五六万或更多,都是家常便饭。而在女足,赢一场球主力一般只能拿到几百元的奖金。总计下来,月收入大多不超过两三千元。放到社会上,也只是中下水平。而且,替补队员可能还拿不到这些。“所以教练得哄着队员。”一位从事女足工作的人士感慨道:“要待遇没待遇,要保障没保障。而且,球员本来就是吃青春饭的。踢球的时候挣不到什么钱,退役之后也没人管,谁还有心思踢球啊?可以这么说,现在还在踢球的这些人,大多数是因为对足球的热爱,才一直坚持下来的。问题是热爱也不能当饭吃啊,所以,经常就有人动摇了,不想踢了。这个时候,教练只能去哄着她,说你再坚持一下吧。不然的话,人都走光了,还打什么比赛?”因为待遇低,更因为没有出路,女足毫无吸引力可言。一位女足教练介绍说,现在只有少数几支女足球队比较有保障,队员退役之后,当地政府还会给她们安排工作。女超绝大多数球队在这方面都向中超看齐,退役后就再也不管了。
女超队伍虽然多达16支,但与中超截然不同,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、没有多大发展空间的联赛。中超下面,有比较完善的中甲联赛,而在女超之下,就只有各地的青年队了。此外,中国足协明确规定,中超俱乐部必须有各级梯队,女超则不存在这方面的要求。现在,女足完全没有市场,基础比过去更差了。业内人士断言,如果再不采取措施,不做重大改变,如此恶性循环下去,女足这朵玫瑰必定会越发凋谢。“没待遇,没保障,没前途,谁还踢球啊?!”一位从事女足工作的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,如果中国足协再没有切实措施改变联赛、青训困境,长期处于下滑通道中的中国女足将走向枯萎。
本报记者 李航